深入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《非常檔案》獨家策劃系列報道《蘭考蹲點報告》“併進之路”
  蘭考縣吳莊村近日建起了歷史上第一個村室。在這個村,沒有一條平坦的路,村民的收入,也是靠外出打工。據悉,這樣的村子,在蘭考還有24個,如何才能讓這些村子走出困窘呢?蘭考的做法是,除了在項目、資金、技術等方面的傾斜,還開啟了“輸血”與“造血”並重的“治療”。□東方今報見習記者肖萌高晨/文圖
  沒有村室的村子蘭考縣城西部的三義寨鄉吳莊村,距開封市30公里。步入吳莊村,三間剛粉刷完畢的白色平房立在村口,房外的院牆還正在壘砌。吳莊村的村支部書記倪廣州說,這是正建的村室,也是吳莊村歷史上第一個村室。12年來,倪廣州早已習慣村幹部和村民在自己家開會。倪廣州說,不是不想建村室,而是這筆錢沒人拿得出來。以前,吳莊和隔壁的賈溏是一個村子,當時是有村室的,後來村子一分為二,原來的村室“留”在了賈溏。以傳統農業收入為主的吳莊村,除了村口的310國道外,只有一條3米寬的村道,大部分村民出行不便,全村農業產值低,水利設施陳舊,破損嚴重。而吳莊村村室的修建,也因為村委會沒錢,被擱置至今。“繡花枕頭”村裡沒有村室,但現在的吳莊村村裡,卻有很多氣派的“洋樓”。這些二層小樓,讓村子乍看起來絲毫沒有後進的影子,並與村內一些低矮的灰磚瓦房形成了鮮明對比。倪廣州說,這些“洋樓”是前兩年因310國道擴寬,占用了部分村民的土地,村民得到賠款便蓋起了樓房,“不過,這都是繡花枕頭,房子看起來很氣派,但生活實際沒有太大改善,賠款改變不了貧窮本質,沒人想到拿著錢去創業投資,日子還是不好過”。這個只有661口人的小村莊,占地561畝,男勞動力200人,女勞動力180人,外出打工者占了三分之二,而外出打工的,又多是以體力活為主。人少、面積小,使吳莊至今沒有一家入駐企業。2013年上半年,吳莊村人均年收入只有2000多元,在全縣排名很低。倪廣州深知“授人以魚,不如授之以漁”,他一直有帶村民脫貧致富的想法。但村民種植觀念也比較落後,小農意識很強,高效農業和種植業不願意乾。摸清脈門好治病2013年年底,蘭考縣委把村組織軟弱渙散,班子不健全、幹部不團結,經濟發展滯後等7條標準,定為評定後進村標準,分派了24個工作組駐村,開始為期一年的整治工作。吳莊村因經濟發展滯後,被定為後進村。2013年11月,縣審計局副局長杜繼春來到這裡,開始了駐村第一書記的“生涯”。“沒想到吳莊村連村室都沒有。”杜繼春上任的第一件事,就是修村室,而錢是向縣組織部“要”來的。“我要來了4萬塊錢,但4萬塊錢蓋村室是不夠的,先蓋著再說吧,錢花完了我再去要。”杜繼春說。他來之前,吳莊村1997年建的引黃渠因失修變成了廢溝,渠內荒草叢生,滿是垃圾。今年3月25日,杜繼春向自己的“東家”、縣審計局“要”來了5萬元,給村裡重修了引黃渠。縣審計局的20多號人,把荒廢多年的300米引黃渠,重新翻修了一下,併在一個星期內,用水泥將外表抹平。這使得吳莊村的引黃渠能與穿村而過的蘭杞乾渠連接起來,藉以引水澆地。在杜繼春隨身帶著的筆記本上,寫著一套詳細的“後進村整頓六步工作法”。他說,現在工作組已經“會診”結束,開始了“治療”階段。對此,杜繼春也有著自己的計劃:先修村室,讓村民有個反映問題的地兒;再修水渠,讓村民澆地方便;一年內把村裡的大小路都修好;讓鄉裡牽頭在村附近建企業……合作社的困擾“能不能幫我勸說更多的村民來培育食用菌?我們必須建起屬於自己的食用菌加工廠,才能重現咱們吳莊村栽培食用菌的輝煌。”4月2日下午,41歲的鮑根良,這位吳莊村根良食用菌合作社的負責人,剛見到杜繼春就說起了自己的想法。早在2009年,鮑根良就見證了蘭考食用菌的“牛市”,也正是那年,他的合作社發展到了巔峰,擁有500個食用菌培育大棚,培育的金針菇銷往全國,也讓鮑根良成了遠近聞名的蘑菇大王。至今5年多的時間里,因指導技術的福建技術員離開,致使培育技術斷層,加上食用菌市場環境不穩定,農民感覺有時培育菌種還不如外出打工掙得多,導致鮑根良的合作社現在只剩下了30多個大棚。雖然一直有再續輝煌的想法,但好多問題並不是鮑根良這個“莊稼漢”能解決的。“我們正在和省農科局協調、爭取項目,另外再通過項目引進生產菌種的設備,爭取讓合作社再現輝煌。”杜繼春說,資金、項目、設備、人員,都是現在合作社需要解決的問題。鮑根良的想法,又為杜繼春增加了新的任務。“現在,第一步就是說服那些曾經培育食用菌的農民回來。”杜繼春說。村民的願望民風淳樸,對當下生活滿足,這幾乎是吳莊村村民的共同特點,但他們每個人,也都有著自己對村子隊伍的願望。村民閆利國家的小院有些破舊,但打掃得很乾凈,雖然今年52歲的他收入仍靠打零工,他卻很知足,“家裡3個女兒都已出嫁,我很滿意現在的生活,如果在家門口也能掙到錢,那就更好了”。85歲的閆德才,是曾經的生產大隊隊長,他也對駐村工作組提出了自己的願望:“有個轉圈兒用的,是我去鄉裡趕會時看見的,動動胳膊動動腿兒,可好!咱村也弄個吧。”閆德才所說的“轉圈兒用的”指的是健身器材,老人說,現在就想著平時能有個地方“活動活動”。曾在鄉政府工作18年的杜繼春說,送米、送錢、送化肥是輸血,這是“治療”過程中應該的,但解放思想、提供路子是“造血”,那才是治療的根本。下一步,他準備把村支部的配套設施建好,另外也正在和一家服裝廠談合作,希望為吳莊村的老百姓在家門口就業提供一些機會。後進的“後勁兒”分派工作組駐村,蘭考縣並不是簡單地“下派”,落實責任追究,是他們給駐村工作組戴上的“金箍”。縣裡規定,駐村任務到2014年年底結束,要求在年底的整頓效果評估中,後進村整頓工作不達標的,駐村工作組不能撤離,單位調換幹部後繼續駐村整頓,鄉鎮三職責任人(黨委書記、分管副書記、組織委員)不僅不能提拔重用,還要追究相應責任。不過,後進相對於先進是永遠存在的,如何把握規律,形成你追我趕、齊頭併進的發展局面,才是後進村們需要思考的。如今,駐村工作組的到來,給吳莊帶來了後勁兒,行路難、澆地難、貸款難這三個村民最迫切地想解決的難題,也都正在一一破解。“年輕的出門打工掙錢去了,我們這些不能出門的,心裡也著急,不過,等食用菌合作社重新搞起來就好了。”71歲的村民鮑少拔說。一鍵分享到【網絡編輯:李鵬勛】【打印】【頂部】【關閉】
     (原標題:一個後進村的“後勁兒”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fsvqjscaa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